中国大连温泉门户网,用健康与惬意来演绎大连温泉文化!
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RSS
您现在的位置: 大连温泉旅游网 >> 温泉文化 >> 正文
沐浴礼仪的形成以修德为基础
作者:佚名    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09/2/27

沐浴礼仪的形成以修德为基础

    沐浴,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,包括头、身、手、脚的洗浴。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,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沐,濯发也。”“浴,洒身也。”“洗,洒足也。”“澡,洒手也。”所谓“濯”、“洒”就是洗的意思。据此看来,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意义并不完全吻合,而只有把许慎对“沐”、“浴”、“洗”、“澡”的解释合起来,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。初民们当时沐浴只有下河一洗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,至迟在商周时期,已经出现了用来沐浴的器皿,也就是说,人们经常在家中沐浴了。

沐浴礼仪的形成以修德为基础

  到了西周时期,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。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,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作洁身净体、润肤养生,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奏。 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,表示内心洁净虔诚,称之戒,亦称斋戒。斋戒之礼始于殷商,至西周已成定制,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,每逢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,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,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,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,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,并沐浴净身,以示对神灵的肃敬。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专职官员执掌,这在《周礼》中均有记载。
    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也密切联系在一起。《礼记•内则》载:“男女夙兴,沐浴衣服,具视朔食。”居家过日子,男女要早起,沐浴更衣。作为夫妇之礼则有“不敢共福浴”,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,所谓“外内不共井,不共福浴”。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,“五日则焯汤请浴,三日具沐。其间面垢,潘请聩;足垢,焊汤请洗”。(《礼记•内则》)意思是说,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,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。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,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于净;脚脏了,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。
    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,《礼记•内则》载:“世子生,则君沐浴,朝服,夫人亦如之。”义载:“公庶子生,就侧室,三月之末,其母沐浴,朝服见于君。”太子出生,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参加诞生礼。诸侯的庶子出生三个月后,其母要沐浴穿上朝服去朝见国君。
    在往来礼节中,沐浴亦是重要礼仪。《仪礼•聘礼》载:“管人为客,三日具沐,五日具浴。”又载:“飧不致,宾不拜,沐浴而食之。”管人接待来客,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,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,来宾不用拜谢,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,以表示对主人赐食的尊重。
   《礼记•玉藻》还规定“君子之居恒当户”,“日五盥,沐稷而硝梁,”“居外寝,沐浴。” 周制中诸侯朝见天子,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,叫做“汤沐邑”。《礼记制》云:“方伯为朝天子,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。”诸侯要在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,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,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: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,对沐浴之礼,身体力行,“孔子沐浴而朝”,早已为世人所熟知。     
    我们知道,礼与德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孔子曰:“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道以仁。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;义者宜也,尊贤为大。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礼所生也。”礼所维护的价值理念,就是仁义,其蕴涵的价值追求就是“成德”“治世”。
    礼,相对于德,德是内容,礼是形式;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,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;德是基础、灵魂,礼是德的体现、落实。没有礼,德就无所依托;脱离德,礼就徒具形式。仁与礼互为表里,相得益彰。有人觉得,德很抽象,不好把握。有了礼,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,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具体标准。例如,尊老,是中华传统美德;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,是体现这一美德的一种形式。通过让座这样一些实际的行为,尊老的美德就可以落实了。相对于沐浴礼仪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沐浴不仅在于洁身,还在于澡德。而这个德行的修养,正是通过沐浴礼仪来实现的。因而,沐浴深入到社会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总结,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。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,注重沐浴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。

——沐浴礼仪的形成以修德为基础

 
最新评论
数据载入中,请稍后……
推荐温泉旅游信息
大连温泉旅游热门信息